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我区坚持把“三农”作为重中之重,推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,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,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,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统筹城乡发展,全区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健康、持续发展。
惠农政策,让“三农”轻装上阵
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我区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,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。
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我区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,投入几千万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全覆盖,农家子弟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学校教育;我区实现新农保区内全覆盖,参保率100%,避免了因病致贫;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,完成了农民“老有所养”的历史夙愿;全面消除动态零就业家庭。
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。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我区全面落实国家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等作物良种补贴、粮食直补、农资增支综合补贴、机动渔船柴油价格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,补贴资金全部通过“一折通”发放到户。小麦、油菜、水稻、生猪和奶牛等险种的农业保险全面展开。
对农业、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增加。这五年,全区投入2000多万元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,建立了“组保洁、村收集、镇集中、区转运”体系。在镇、街道实现与市并网供水,使农民喝上了城市自来水,确保了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。去年,我区提前完成全区2500公里的村组道路灰黑色化建设,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出行条件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。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我区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、桥涵闸站渠综合配套,建成“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”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,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
创新和科技让“三农”高起点弹跳
去年来,通过科技力量的支撑和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,全区实现农业产值25亿元,农业增加值11.2亿元,比“十五”分别增加31%、28%;去年,粮食总产量达26.3万吨,标志着我区粮食生产能力跃上了新台阶。与此同时,肉、奶、水产等“菜篮子”产品产量大幅增长,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.。
丰收离不开科技的力量,在沙头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,育新村村民赵从美指着长势喜人的青椒、豇豆、西红柿对记者说,蔬菜挂果率太高,都来不及采摘上市。借力科技,当地出产的蔬菜品种风靡长三角地区。
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全区建成高效农业面积22.7万亩,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2%;设施农业面积2.9万亩;启动实施了沿江、沿湖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规划。建成万亩、千亩、百亩以上高效农业农业示范园87个。
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,全区农民纯收入有近2000元来自高效农业,比例近20%。与此同时,我区还建立健全农产品从“田头到餐桌”的质量溯源机制,申报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农产品品牌130个,建设“三品”基地32万亩。“彩神官方下载菜”一次次端上上海世博等国内外盛会的餐桌。
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全区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,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。2009年,彩神官方下载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上百个,带动近10万农民受益。
统筹发展让农民口袋越来越鼓
沙头镇人民滩村农民韦来凤,这几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农业结构调整后,她种起了大棚蔬菜,由于有农技人员的指导,她家的一棚蔬菜收入大几千元。当地搞土地流转,她家每年也有近3000元收益,给承包企业打工,年收入上万块。她说,如今村里的变化很大,路通了,水净了,房子翻新了,农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。
这五年,全面小康社会建设、城乡统筹发展、新农村建设推进,我区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。
五年来,通过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高效农业,逐步克服了农业增产不增收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局面,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。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闯关夺隘,先后跨越7000元、8000元大关,“十一五”期末达9430元,五年实际增长53%。这五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,我区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。
针对农村教育、卫生、文化等社会事业滞后,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,这五年,我区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,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。如今,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。新农合实现全覆盖,惠及38万农民。同时,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,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,农民生活和医疗等均得到有效保障,生活水平较大提高。